设计教育——与林家阳、陈原川对话
采访对象:林家阳(以下简称“林”)陈原川(以下简称“陈”)
学生记者:项昊(以下简称“项”)、张培源(以下简称“张”)
时间:2003年9月26日
地点:上海同济大学德国中心
张: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设计教育理念。
林:我想结合中西文化的特征,带给中国更多的设计理念,不是为了设计教育而写些什么,做些什么而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当代设计之长短的讨论中来。
项:我对您所强调的“图形”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那您认为一个具有魅力的图形应当有哪些元素构成?
林:你怎样认为呢?我想不应当只是一种标识、符号吧。图形可以说是特定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对某一个或多个元素组合的一种蓄意刻画和表达的形式,有时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升华,有时是富有寓意的哲理,给人以启示,这是很有趣的。它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视觉差异、方向、距离、时间、速度等相关因素,都会使我们对二维图形的整体知觉产生影响。
项:中国的视觉设计在国际视觉艺术史上凭借我们美学意义上的典雅和功力,独树一帜,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创意与西方相比,还是略显不足?
林: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大学学习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专业的提高,而是理念的自我革新。而我们在大学的设计教育中起初根本没有遵循艺术设计的规律,只是把设计简单的类同于绘画,等同于工艺美术,十分片面、主观的推行绘画教育,重复美术院校的路子,这使设计师们长期以来误以为自己是艺术家,而缺乏对设计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思维上“承传”、“模仿”前人的很多,这是设计界的悲哀。我希望你们将来能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能够“理智”的“反叛”前人的设计。
张:谈一谈你对2003年“X”动力设计节的倡导目的吧。
陈:“X”是一种否定,是对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的重新认识、探求一种未知。
项:我们在学校里每天要看到大量的视觉作品,听到众多设计理念,怎样去认识它们?
陈:在大学中学生看到的东西多半可能是接受,能否更多的对“它们”提出问题?我希望更多的设计作品能有更新的理念、更新的尝试,绘画也好、装置艺术也好,等等。
项:中国文华博大精深,有着其它文明无与伦比的魅力,从陈教授你的观点来说在设计学院应当怎样去尽可能的吸收它?怎样加入创新的意识在里面?
陈:比如中国书法中的宋体,以及书法形式的其他种类,从中找到一些自己感觉的东西,重新演绎它!使它成为新的东西!比如说通过变形,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建议和我的建议是不一样的,可能你的东西比我的东西更新,但我是提倡这种新的方法,新的尝试的,涉及到制作材料、工艺上也要讲究。
项:日本激进设计杂志《IDEA》、德国的《FORM》是国际上非常有自己设计理念的杂志。相比之下请你谈论一下国内的设计杂志。
陈:你看《包装与设计》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这本书自己的东西没有,它没自己的思想,好像一个信息发布的窗口,不是一个思想的杂志。《艺术与设计》也是一种翻版,国外的东西翻过来,也介绍一些东西,很杂。当然两本代表性的杂志发行量是不错的,不过这不是我们最后想见到的。(完)
注:我们去同济大学的时候,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正进行初赛的评选,林家阳老师是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林家阳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原川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bat365app手机版下载装潢系学生会秘书处
bat365app手机版下载大学生平面设计协会
200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