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19:00-21:15,工业设计学院邀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林家阳教授为本院师生作题为“如何成为能用的设计人才”的专题报告。受疫情影响,活动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报告由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焱老师主持,产品教研室主任王艳老师及王冰老师组织了本次活动。约300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课程。
林家阳教授首先结合自身设计教育学习和工作40余年的经历与体验,对中德、中美教育作了比较,分析了现在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并指出当前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优势、问题和不足。他指出了教育中的师资和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的欠缺,社会所需的“能用的设计人才”存在的差距,林教授建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设计人才的四种能力:文案撰写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专业创意的能力;成功设计人才的三个条件:体格与心理健康、责任与精神、目标与坚持;对本科大学生的12字要求:理论型、基础型、国际型、未来型。同时,林教授提出了对设计理论课程改革的建议:把传统的知识型理论课程改为设计服务应用型的理论课程。把美术和设计史学课程改为创造学、传播学、市场学、消费美学、时尚学。
随后,林教授阐述了艺术修养与技术能力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培养自身全面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努力让自己成为为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
林教授以国际视野,中国特色设计引导学生,语言深入浅出,报告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他的发言引发大家对“不忘设计初心,牢记教育使命”的思考。讲座结束后,林教授认真地,富有见地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提问,气氛十分活跃。
部分问答节选
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书的同时参加很多的实践活动,会不会造成“ 多而不精 ” 的情况?
林家阳教授:
现在的设计类学生95%以上基本上是不读书,也谈不上多实践,两个方面都差距甚远。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校的学习都属于基础教育,在此阶段应尽量多的吸收知识,而且应该深入实践知识。大学的专业学习可以偏向于自己的爱好,关于终身工作方向的定位,有人在大学学习中能发现自我,但很多人可能要在长期的社会锻炼中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读书时多参与实践活动是有好处的。同时,也要进行广泛的学习,才会慢慢地发现自身的能力,才会有更开阔的眼界。
如何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传统与现代?
林家阳教授:
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2000年访问江南大学时曾经说过,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这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真心的热爱,慢慢地融化。当积累的知识量足够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发挥,传统不是刻意去表现的,在座的各位同学可能对于传统知识的积累还比较薄弱。比如中国最重要的七大博物院有无去过?参观时不仅只是拍拍照,还是去实地写生,认真记录,并在参观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发表论文?提问的同学能看到这一点非常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需要积累,才能融汇贯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 先就业,再读研 ” 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林家阳教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然是先就业,再读研!也就是边学习边实践的道理。读书再读书,忽略实践这在我们学生当中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刚刚在讲座中我们提到过德国教育和人事曲线: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是不能直接做老师的,必须得到社会进行实践,拿着实践所得成果到大学中才能应聘助教,助教五年后不能留校,需要再到社会去实践,三年、五年、七年、十年,拿着成果才能到大学申请职位。中国做老师的门槛很低,教育现状跟德国很不一样。我的建议是读完本科后不要立刻读研,即便读研的话尽量选择与本科不同的学校,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知识和不同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夯实专业基础来讲是有好处的。
林家阳教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