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处

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一)

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一)

开展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倡导从课堂走进社会,主动对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和艺术现象进行考察学习,是我校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加强研究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2011年7月至8月,由我校研究生处组织的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考察顺利展开。

考察组第一小分队一行十余人,在研究生处处长唐家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济宁市泗水县柘沟镇七村,对民间制陶缸工艺和“澄泥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调研。整个活动组织有序、效果良好,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

7月29日至30日,考察组首先来到济宁市泗水县柘沟镇七村调研民间制陶缸工艺及发展现状。泗水县陶缸制作历史悠久,根据文物出土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考察组重点采访了刘芝廷、刘从水、刘新文三位老人,他们作为村子里制作陶缸的老艺人,对柘沟镇陶缸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市场销路等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刘芝廷和刘从水老人亲自为考察组做陶缸制作示范,在做缸的过程中,考察组细致询问了柘沟镇陶缸制作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产品种类和各种民俗故事、传说等。柘沟镇陶缸根据尺寸大小分为“花腰”、“吃五缸”、“吃三缸”、“吃一缸”,除陶缸外根据生活需要还有“懒起”、“气死猫”、“凳”、“桌”等生活用品。在谈到发展现状时老人们不时的产生担忧,由于市场需求严重缩水,制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许多手艺人都转行改业谋生,现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因此这项民间手工艺面临失传和灭绝的尴尬境地。对于这一全国性、紧迫性、严重性的民艺发展问题,需要汲取全社会的力量对我国手工艺的发展做出努力。

7月31日至8月1日,考察组来到泗水县鲁柘砚工艺研究所对鲁柘澄泥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鲁柘澄泥砚,又名鲁柘砚、柘沟陶砚、澄泥砚,产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制陶古镇泗水县柘沟镇,始于唐、盛于北宋,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盛誉。鲁柘砚已失传八百余年。1990年,在著名专家教授具体指导下,经精心研制使之重现光华,目前已生产十多个花色,五百多个品种,其形制既传统又创新,具有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手触生晕、哈气可研、发墨如油、不渍水、不损笔等特点,其质地、造型、色泽、实用等方面,均大大超过宋代所制,是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范例。鲁柘砚工艺研究所所长、著名书法家杨玉祯先生亲自带领考察组观看了砚台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从泥料的取材、澄泥、翻模、雕刻、入窑、包装等全过程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述,考察组做了细致的记录,并对制砚工人进行采访,力求对鲁柘砚的调研更加完善。在鲁柘砚工艺研究所收藏室内,杨玉祯先生将研究所内珍藏的古砚、“茶叶末”、“鳝鱼黄”等精品砚、大型砚台以及各种现代创新砚、新产品一一展示,并与考察组成员进行了良好的专业沟通。通过对众多鲁柘砚的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考察组对鲁柘砚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艺术特色等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考察组还就鲁柘砚制作行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了解到市场开拓面狭窄和专业设计人才的不足是当前鲁柘砚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希望有关单位能够积极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有兴趣的学生能更多地投身到鲁柘砚行业,为鲁柘砚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考察活动,使研究生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体验了生活,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极大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管是在今后的校内学习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这将都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网站:www.aiyoumaicai.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