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潘鲁生 Lusheng PAN
摘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下的设计教育,应考虑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设计艺术人才的要求,从设计艺术学科结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高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Abstract: The aim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for advanced collage has an inevitable connection with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trade demands. As to the design education now, we should consider the demand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innov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design—talented persons, so the five aspects that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art&design, specialized courses’ setting up, teaching pattern, teacher amount and campus culture should be explored to set up a new pattern for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design---talented persons.
Keywords: Art&Design Education,Talented Person Cultivating,Teaching Practice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设计艺术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仓促上马,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如何避免雷同,培养差异化、多层次的设计人才成为设计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审慎、客观地反思近年来面临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剖析症结,总结经验,寻找突破,才能为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我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与现时期中国的高校一样,“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因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显得尤为突出。1998年高校扩招之后,由于设计艺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导致设计艺术专业考生的扩张规模,可谓史无前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生源,全国专业性的艺术院校却相对较少,招生能力有限。鉴于这种情况,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单科大学,也纷纷开始设置设计艺术相关专业。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所高校中,有1259所大学设置有设计艺术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从2001-2006年,设计艺术专业的增长率每年都在40%以上。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令人困惑,也发人深思。近十年的事实证明,这种规模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导致了许多现实问题,如果不调整人才培养的定位,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就很难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大规模的艺术生涌入高校,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如何统筹?现有的生源在专业基础、文化素质方面,相对薄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的教学怎样应对?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设计艺术人才?在这个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时代,社会发展对设计艺术人才的素质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以上这些问题,是高校设计艺术教育面对的难题,但又是教学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
近两年,设计艺术行业的就业形势也开始令高等院校备感焦虑。毕业生不仅找工作难、签约难,自主创业也遇到了困难。企业等用人单位还一再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用”:有的说缺少踏实、刻苦的敬业精神;有的说缺少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多的说,缺少实践工作能力,需要用人单位花大气力在工作中继续培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大家对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多还是侧重于艺术个性和表现能力,美术专业与设计专业没有拉开距离,导致高校在学科结构、专业布局、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倾斜: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脱节;专业课与设计实务相脱节;技能与创意相脱节;艺术表现与专业理论、技术制作、专业实践相脱节。这种高校与社会、专业与行业、学习与应用、教学与市场相脱离的现行教育模式,确实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设计师。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人才培养类型与社会的不对接,不仅仅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就业带来了困难,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浪费,给社会带来种种问题,更成为了制约设计艺术产业深入发展的关键,就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它还将进一步影响到国家自主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探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艺术人才,如何培养设计艺术人才,是设计院校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认为,对相关问题应该冷静客观的思考,这是办好一所设计艺术院校的首要前提。
2.根据社会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又要引领社会进步。冷静分析目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社会发展需要、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准。
2.1 社会发展对设计艺术人才的要求
2006年,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根本涵义就在于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全面转移到以自主创新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上来,尤其要求制造业成长为创造型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艺术作为创新的有效手段在产业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在“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设计师要融入产业过程,既要熟悉生产流程、产品营销、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也要对设计的社会价值、人本价值、产权价值,有所了解,并建立观念系统。设计创新是产业的推进剂与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设计师一方面有突出的创新精神,能够创造引领社会风尚的设计,提高产品与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将市场及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将个人的智慧转化成为成功的社会产品、成功的企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是生产性领域对文化附加值追求提升到一定高度的结果,也是将“文化”提升为核心竞争力的产物。设计艺术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在创意产业时代,设计已从主要关注产品的结构、功能、造型转变为对系统价值的追求,人们的消费重心也开始由单纯的物质产品使用,转移到了高质量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在这个时代,设计师必须具有面向社会整体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系统,他所传递的是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判断,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造物的关系等一系列设计伦理问题。因此,要求设计师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视野,既关注国际前沿,又具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传承力,同时,具有“文化”的系统整合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设计的价值和创新精神。
2.2 高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转型
从上述问题综合起来看,社会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既具备综合文化素养、文化创意能力,又具备艺术表现力和综合的实践能力。从近些年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来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普遍欠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并不仅仅指工艺操作技能,而是解决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具体理解为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其中,生活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注重培养设计师健全的人格素质。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职业。作为设计师,他们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还将上升为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在社会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艺术是生活的艺术、造物的文化,它将人生理想、艺术观念、科技水平、工艺技术完整地结合起来。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交叉的应用学科,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的综合,拥有较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专业构成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民众生活方式提升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无论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设计艺术学科的应用领域,都要求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实现转型,由培养艺术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设计人才;由培养“艺术家”,转变为培养服务国家建设,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设计师。这是国家整体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bat365app手机版下载而言,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设计艺术人才及设计艺术产业方向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在尊重设计艺术学科本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背景下,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服务社会生活需求,培养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基础,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设计师。同时,将学校的服务面向明确为:立足山东省,为经济和文化建设,特别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这样的定位也是符合中国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格局的。作为一所省属设计艺术院校,我们结合自身在师资、生源、经费以及办学条件、办学历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特点与限定,将自己明确定位为,培养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的本科高等艺术院校。
培养应用型设计师,应该重视能力本位教育,以设计师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意能力、表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目的,远非课堂知识传授所能达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与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设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确立我们的目标定位。
3.构建设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设计师
设计艺术教育的学科结构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bat365app手机版下载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高校提出直接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学科结构定位: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重点发展设计艺术学科。这样的定位充分考虑到设计艺术的交叉学科属性,也更接近设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需求。
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应用型设计师的素质构成。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文化素质、创意思维、艺术表现融入实践教学,加强学科建设,整合专业资源,让本科层次的实践教学区别于职业技能培训,让应用型设计师的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与关键。我们在各教学环节中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并非实践类课程的专属,作为一种教学思路与方法,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社会应用环节,联系社会现象,联系企业案例,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在课程中多采用课题教学与项目教学。课题与项目最好来自企业的实务,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学生由客位变成主位,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完成了作业,也取得了工作方法、专业认识、创意能力、市场认知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收获。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范和专业技能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设计为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环节,三个环节构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基本文化素质;课题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下大力气建设相关专业的实验室,根据教学需要,配备与企业、市场同步的科研仪器设备,形成先进的校内实习硬件条件。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的密切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型”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关键,也是培养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的必要保证。要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许多课程在知名企业与市场的环境下完成,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与政府、企业、机构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他们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走进设计、生产与市场的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则利用师资为他们提供科研开发和项目咨询。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与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应用性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将成为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和假期课堂的直接素材。例如我们学校承接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系列形象设计、动画专题片的设计制作以及受中宣部委托,正在开展的“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都为师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需要一支具有相当综合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包括实验室技术人员、“双师型”师资、手工艺技师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学校应重点培养“双师型”师资,通过培训、进修、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学校还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聘请著名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公司管理者,到学校讲学、担任课程教师;另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深入校外实习基地,承接企业设计实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应用型设计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文化创意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更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设计规律,立足民生需要,以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尺度,运用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服务和创意当代生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这样的标准规约设计行为,设计师才能无愧时代、无愧国家、无愧自心!
潘鲁生 bat365app手机版下载院长
Lusheng PAN Presid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