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能否请您结合本次联盟年会,谈一谈国际设计艺术教育与当今国际设计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其中,能否请您重点谈一下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及设计艺术的现状,设计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考虑的发展思路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袁熙暘:中国目前最大的发展问题是在设计教育发展中雷同化非常明显。从上到下,从比较高级别的学校,特别是研究性比较突出的学校,比如说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直到普通的艺术院校一直到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这中间有层次和等级的差别,但目前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模式还是比较类似的、非常雷同的,很难看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办学、教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规格上应有的差异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些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向研究、创新性模式的转化,不一定需要在数量上取胜,应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一定是培养出来就是切实可用的,立刻就能被社会、产业界或设计界接受或成为受欢迎的人才,而应该是培养未来的领路人,就是未来能通过自己的原创性、试验性的设计与实践、思考来引导未来的设计和发展,这样的创新型人才能成为领袖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学校。比如说外国的学校规模非常小但目的非常明确,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如英国皇家学院重要的办学口号和理念是“寻找自己的声音”。学生一入学就灌输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在学校几年工作、学习只围绕一个目标,这目标就是“寻找一个不同的声音”。假若说你自己作为一个单体,从个人角度来说,走向未来的社会,走向未来的圈子,一定要有别于一般人的面貌,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动力在哪里,这个意愿很重要。当然有了这样的意愿和认识我们才可以谈具体能力跟素质的培养。所以很多学校办学理念如果能放在这个位置上的话,它就容易吸引到那种非常有个性的学生、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能通过这种开放性模式建立起培养具有前瞻的、高瞻远瞩性的眼光和理念的教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方面中国的院校做的还不够。中国有些好的的学校,但是它们在如何立足精英式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实现从传统的教学为主模式如:研究模式为主,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另外,中国与海外学校的差距值得填补。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立足培养所谓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一点有很多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方面的问题,也有老师素质、水平的问题及学生基础素质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是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各个层次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本来就欠缺创新的能力和方法。先天的不足要在大学这有限的时间里彻底改变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素质是有问题的。另外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设计行业的,艺术家也需要一定的天赋。当然这样说有点过,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基础,对此我们要对教育模式进行思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型人才,有些学生比较适合培养成创造型人才,有些学生适合培养成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不一定是原创性的人才,但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很完善可靠地实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所以应重视这样的人才培养。有些高职学校着重培养这样的人才,但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概念有偏差,一些高职院校往往以追赶普通院校和研究性院校为目标。在教育方式、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培养方面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恰恰忘了学生的自身特点,自己学生的意识这一方面值得考虑。
记者:
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是全球唯一的设计与教育领域的高等院校联盟。此次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对于主办此次年会的bat365app手机版下载有何积极意义?
袁熙暘:可以增加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增进教学和科研层面的中外交流,了解国际的前沿信息,进行更多的个性化交流,了解中国和国外的差距。通过这样的比较更进一步升华中国设计自身的特点、特长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参与到国际联盟网络中间,我们有很多很多有利于设计教育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展开教学和科研的合作与交流,比如说,互派教师,互派学生,可以通过共同课题的教学,共同课题作业交换展览等等,来增进我们教师和学生设计一流水平和国际前沿信息的接触。因为很多时候教学和工作开展得好与不好与你的眼界有关,你的眼界能达到多高,往往决定了你的实践工作能达到什么成绩, 在这方面你们潘院长是特别有眼光的,特别有做大事的魄力。
记者:
能否请您结合本次联盟年会,谈一谈国际设计艺术教育与当今国际设计理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袁熙暘:现在的设计存在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更多反映了精神方面的需求。最明显的趋势是高度多样、多元化,人们的需求越来越有差异,这种差异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不满足于人们的物质属性,我们希望它们具有更多的精神内涵,具有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想象力、个性空间,能给我们更多的象征领域。
记者:
作为一名知名的设计艺术家、设计艺术教育家,能否结合您的成长、成才经验,给我校的在校学生提些建议?
袁熙暘:大学四年主要目标不全是学习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也不一定是培养自己所具备的设计能力。大学最核心的任务是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是否适合从事设计,适合从事哪一领域的设计,会在那一个设计层面上工作。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潜力、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这是很重要的。一切的设计可以从业余的、今后的、持续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自己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加强自己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是最重要的。
记者:
今年的年会将举办与奥运有关的设计专题展,这些设计都是由联盟院校大学生设计,通过这些作品,您怎样看待当今的设计教育?此次,也会有更多的艺术交流,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袁熙暘:这个展品不是一个全面性的展览。专门的展览是历史性的,现在的展览很难说。展览就是丰富我们对设计的可能性认识。它对教育的影响就是设计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设计教育应充分考虑个性化的选择,考虑多样化丰富的内涵,也考虑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千万不可把学生当作一个模子去教。